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穗府〔2016〕6号

2016年4月8日09:17:44地方法规119,8751字数 105105阅读10分18秒

第十六章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建设岭南文化中心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以文化创新引领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新,强化岭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融汇岭南特色和中西文化,着力打造一批城市文化名片,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打造文化支柱产业,提升广州文化创造力和影响力。

第一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共同价值构筑精神家园。(一)弘扬新时期广州人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工作生活全过程,开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二)完善精神文明创建体制机制,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深入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选树先进典型,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弘扬慈善文化,打造“广州志愿者”服务和慈善品牌,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同步提升。

二、创新舆论引导方式。(一)整合新闻媒体资源,鼓励传统媒体加强内容建设,积极向新媒体领域拓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二)紧扣互联网快速发展新形势,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强化新闻舆论引导,构建舆论传播新秩序,建立健全现代传播体系。(三)加大技术研发和投入力度,建设广州市舆情研判和指挥中心,完善舆情监测和舆情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形成全市“大舆情”工作格局。(四)加强重大主题宣传力度,围绕中国梦、国家和省市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策划重大主题宣传,讲述好广州故事,传播好广州声音。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一)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完善市、区、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二)建设“四馆一场”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完善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布局,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管理科学的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二、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二)健全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正常增长机制,积极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三)大力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心从市区两级向城乡基层社区转移。(四)创新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推动文化设施管理和利用效益最大化。

三、加强新型高端智库建设。(一)实施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创新社会科学研究机制,统筹整合现有智库优质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科研能力强、学科优势突出的专业化城市高端智库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二)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学有专长的新型智库人才。(三)完善政府购买智库决策咨询服务制度、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制度和智库日常建言等制度。

第三节 打造文化支柱产业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体系。(一)推动文化与互联网、金融、创意深度融合,聚焦艺术、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休闲时尚等重点领域,推动服装服饰、灯光音响、珠宝加工等传统都市型时尚产业提升附加值。(二)大力发展文化电商、创意设计、网游动漫、数字出版、网络视频、无线音乐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加快打造广州国际媒体港、南方广播影视创意基地、国家(广州)网游动漫产业基地、越秀国家版权贸易基地、花都文化旅游城等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交易平台。

二、培育大型文化骨干企业。(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进一步理顺党政部门及其所管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二)整合国有文化企业资源,组建大型国有文化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积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改制重组,打造一批产业产品品牌。

三、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一)拓展文化流通和服务市场,加快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完善文化产权交易机制,支持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二)扩大文化领域开放,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激发文化市场活力。(三)推动文化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和规范发展。

第四节 塑造岭南人文特色

一、凸显城市历史发展脉络。(一)凸显岭南文化中心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加强历史风貌建筑和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实施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工程,完善多层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二)保护和恢复古城风貌,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保护利用。(三)在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确保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传,规划复建具有岭南风情人文景观的传统商业街区,加强对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四)推进全市综合档案馆馆库建设和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提升档案事业水平。(五)重视修史修志。(六)积极参与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启动《广州大典》二期编纂工作。

二、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机制,健全我市非遗项目名录体系和非遗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南越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搭建广州历史文化研究新平台。(二)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完善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岭南古琴、“三雕一彩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宣传长效工作机制,推进民间艺人保育工作,支持建立传统工艺传承人工作室,引进和培育一批引领时代文化潮流的文化大师。(三)推动传承保护非遗项目与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相结合,抢救性保护濒危非遗项目。

三、丰富城市文化主题活动。(一)打造“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活动品牌,推进黄埔波罗诞庙会、广府庙会等“一区一品牌”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发展,传承醒狮、龙舟、羊城花市等特色民俗活动。(二)围绕重大题材、重大活动等推进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推出一批体现时代主旋律、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第五节 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

一、塑造城市形象。(一)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意识,将岭南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空间格局、城市色彩、城市建筑和生态环境,营造兼具岭南特色与国际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形象。(二)打造城市景观体系,把握好岸线、水际线和天际线,重点建设好珠江景观带、城市中轴线景观带和以荔枝湾为代表的河涌景观带,打造广州城市名片。

二、推进体育名城建设。(一)积极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活动,加快引进国际品牌体育赛事和国内重大体育活动,将广州马拉松赛、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等打造成为国内外最富影响力的专业赛事,加快发展足球、马术等运动项目,打造知名本土体育俱乐部,构建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龙头,以健身休闲、体育用品和场馆服务等为支柱的体育产业体系。(二)有序开放各类体育设施,推动全民健身,增强市民身体素质。

三、扩大文化交流合作。(一)办好中国音乐金钟奖、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华语动漫金龙奖、羊城国际粤剧节、中国国际漫画节、华人文化艺术节、国际音乐夏令营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盛会。(二)联合港澳、华侨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推广广州城市文化形象。围绕“一带一路”,加强我市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推出《海上丝路》、《十三行》等一批作品,举办优秀剧目巡回展演及各类文博展览,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名片”。(三)完善广州与国际友城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强化城市文化形象营销推广,推动广州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城市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陈庚华律师声明:本站为方便群众、法律同行获取而发布的仲裁委、法院、看守所等机构联系地址电话可能不能实时更新,敬请谅解。除非特殊声明,本站文章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